近年由於運動的盛行,腳踝韌帶受傷的比例也逐漸攀升,腳踝扭傷的後遺症包括疼痛、無力、關節錯位、不穩定、慢性腫脹以及關節的僵硬問題,而腳踝扭傷個案也常演變造成慢性的腳踝不穩定,其中,受傷後足踝動作機制的改變是造成慢性腳踝不穩定的重要原因。
行走時,足踝在接觸地面時負責吸收減緩衝擊以預防踝韌帶的拉傷,接觸地面時足部的位置在研究中顯示與扭傷頻率有著高度的相關,足底壓力的分析 (footscan) 可以提供我們在活動時足踝的動作及擺位等資訊。
在一篇美國骨科足踝期刊中的研究中,將受試者分為三組:慢性足踝不穩定組、單一次腳踝扭傷(已痊癒)組、正常控制組,利用足壓檢測分析探討慢性足踝不穩定是否會在跑步步態中出現顯著的差異,主要量測的數據是在步態中:
(1)
腳跟觸地時後足壓力內側以及外側的比例
(2)
最初承重階段下重心的軌跡。
結果顯示,慢性足踝不穩定的組別他們比起其餘兩組,在腳跟觸地階段偵測到更多的外側足底壓力,另外在承重階段下,重心的軌跡也是顯著向外偏移。
兩項數據比起其餘兩組都有顯著差異,因此我們能夠利用足底壓力的分佈,來監控足踝再次發生受傷的風險,並且再進行適當的訓練後,再次檢測。
更多詳情歡迎報名運動前線專題講座:慢性足踝不穩復能訓練
by SS-Jacky
Comments